《艾扬格传(7~8)


《艾扬格传(7)》

(于伽编著)

 

第七章:艾扬格的调息之路

 

1944年艾扬格开始修习调息,这时他已经36岁,已经练习瑜伽12年,教授瑜伽8年了。
艾扬格早期练习的瑜伽其实就是现在欧美比较流行的阿斯汤伽瑜伽。他是从他的上师那里学到这种充满力量的方法。而这一方法是他的上师翻译古老的著作《瑜伽昆仑塔》(Yoga Korunta)并改良这一瑜伽方法,这就是后来的阿斯汤伽瑜伽。
能真正把阿斯汤伽瑜伽和其他流派的瑜伽形式区别开来的特征是它独特的运动/呼吸系统,或者说是串联体位法(Vinyasa)。这一系列的体位运动就是为了产生热量、热量转化从而产生汗水。汗水既具有清洁作用又具有净化作用,帮助排除残留在身体表面脂肪层里的毒素。
阿斯汤伽的梵文是ashtanga,这是借用《瑜伽经》里的astanga这个词,意思是瑜伽八分支,也可以说是瑜伽修习的八个步骤。这八个步骤分别是:

 

1、制戒 Yama,指为改进外在行为所需遵守的行为规范,自制。包括:非暴力、诚实、不偷盗、节欲和不贪婪。

2、内制 Niyama,指为改善内心环境,每天实际应做到的行为规范。包括纯净、自足、自律、内省和向神的臣服。

3、体式 Asana,指让人感觉舒适并能长久保持的身体姿势。体式给身体带来健康和轻盈,稳定的体式也可以带来我们内心和精神的宁静。

4、呼吸控制 Pranayama,对呼吸的延长和控制。主要包括对吸气、呼气、吸气与呼气之间的停顿(内悬息)、呼气与吸气之间的停顿的控制(外悬息)。

5、制感 Pratyahara,指通过控制感官,使练习者从对外关注转移到向内在专注的状态。

6、专注 Dharana,指意识集中在一点,大脑不再波动,而是集中在一个事物上,是进入冥想的初始步骤。

7、冥想 Dhyana,指意识能长久的集中,并不会被外在的事物所干扰,此时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会从表面逐渐深入到本质。

8、入定 Samadhi,在入定的阶段,不再有具体的冥想对象,而是意识进入到空灵的状态。身体和感官都处于一种休息的状态,心灵隐藏的力量被逐渐开启,体悟到生命的最高智慧。

所以艾扬格在前面三支修习多年的基础上,准备第四支,也就是调息的修习。

调息,梵文词为Pranayama,其中Prana指生命的能量、呼吸的气息、生命之气,yama的意思是延长、控制。因此,调息法就是对呼吸的控制和延续,也称为呼吸控制法。通过调息法的练习,我们可以获得对生命能量的控制,使神经系统安静下来,平息大脑的活动,使注意力更加集中,使身体和大脑产生宁静广阔的感觉,有助于机体内在潜藏的精神能量的唤醒。

在瑜伽的理论里,当人控制了生命之气以后,就可以进而控制宇宙中的其他能量。虽然瑜伽调息法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确实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健身调息法。

瑜伽行者认为:呼吸是将身体与精神联系起来的纽带。呼吸的方式与人的感情和心态有着本质的联系,平稳而有控制的呼吸能增强人的力量和活力。有意识的呼吸控制可以平抑情绪的波动,帮助您找到强大、平静的内在自我。所以,在所有的瑜伽经典理论中都认定: “呼吸是瑜伽实践的源头。”

17世纪一位神秘主义者卡得成埃肯(Kariba Ekken)曾经说过:“假如你想培养宁静平和的精神,那么首先你应该控制你的呼吸,因为只有当呼吸处在控制之中,精神才会得以安宁;如果呼吸是间歇而不规则的,以精神就会被搅扰。因此,在尝试其他之前,应该先控制自己的呼吸,从而使性情变得温和,精神也会得以安宁。”

 

开始他的上师断言艾扬格不适合修习调息。这有二方面原因。一是在过去的时代,人们把心性知识当做深奥的学问,此类知识的专家都心存警戒,从不将学问轻易示人。另外一个原因,还是艾扬格的身体情况。
艾扬格当时每天凌晨四点醒来,与他的妻子喝咖啡。他常常要马上接着睡觉,不然三四分钟之后,他就会开始气喘,不得不停下来。他的肺活量仍受小时候肺结核的影响,而且他做后仰式一向过度用力。通过后仰式他的柔韧性有所增强,但并未增加抵抗力。他想办法坚持练习。便他的胸腔紧绷、肌肉酸痛。即便他的背靠在墙上,他的呼吸也会沉重而费力。但是艾扬格以坚强的毅力不断地练习着。
后来他的上师态度有所缓和,开始允许艾扬格吸气、屏息、深呼气。在《哈他瑜伽之光》(Hatha Yoga Pradipika)中,屏息也泛指包括吸气、呼气和屏息在内的所有这三个的呼吸过程。虽然他的上师允许他开始练习调息,但他的上师并不给艾扬格任何技术上的指导。结果艾扬格很容易受到帕坦伽利警告的调息不对,身体会出现不稳、呼吸紊乱而费力等现象。
“排空心中所有的幻想和杂念才是真正的呼气。意识到我即是心才是真正有吸气。稳定保持这种意念才是真正的屏息,这就是真正的呼吸控制”。《数论颂》(Sankarachaya)里这样说到呼吸控制。
就像练习体式时没有上师的指导一样,艾扬格在练习调息时也只有自己摸索。他不断调节与转变他的身体以适应调息的要求。经过多年漫长的努力,他终于掌握了调息的艺术。后来他还也写了关于调息方面的权威著作《调息之光》(Light on Pranayama)。
通过练习,艾扬格明白了调息不是通常的呼吸,也不仅仅是深呼吸。调息是通过火与水两大对立元素之融合而产生生命能量的技能。
瑜伽行者的生命不是以天数而是以呼吸的次数来计算。大脑仿佛是由一群强健的马匹拉着的战车,这些马匹中就包括呼吸和欲望。战车总是会朝着最为强壮的那匹马的方向移动。如果呼吸更强大,那么欲望和感觉就会受到控制,大脑也得到安宁。而如果欲望更强大,那么呼吸就会混乱。因此瑜伽修行者掌握了呼吸的科学方式,并通过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呼吸,控制大脑,使其得到安宁。由于瑜伽的目标就是让大脑安宁,因此瑜伽修行者应该首先练习呼吸控制,掌握了对呼吸的控制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感觉,从而达到制感的境界。
像火堆上的灰烬被风吹散后,火会烧得更旺一样,当欲望的灰烬补呼吸控制的练习吹散,身体内的圣火才会完全显露出它的光芒。艾扬格经过多年的修习,掌握了调息的艺术,瑜伽之光也在内心中涌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个动荡的年代,刚刚经历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多殖民地国家纷纷加入了国家独立的运动,印度就是其中之一。让印度独立的不是印度RM拿起武器,而是在一位让艾扬格尊重的老人的带领下,不费一枪一弹就把英国几百年的殖民统治推翻了,而他的法宝就是《瑜伽经》中的一条“非暴力”。他就是印度的国父甘地,一个真正的瑜伽行者。

 

 

《艾扬格传(8)》

(于伽编著)

第八章:甘地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

就在艾扬格的大女儿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的8月,印度独立了。而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是后来被尊称为圣雄的甘地。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他是现代印度的国父,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也是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甘地的一生饱经忧患,历尽坎坷。他出生于英国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长在一个虔诚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幼腼腆、羞怯、循规蹈矩。13岁便依父母之命与一同龄文盲女孩结婚。16岁丧父,第1个孩子出生便夭折。从小学到中学,甘地一直平庸无奇。少年时代虽受当时革新之风的感染,曾经尝试打破素食以强身健体、振兴民族国家,终因摆脱不了从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废。19岁时,不惜被开除种姓身份,远涉重洋,赴伦敦求学。异域的文明曾令甘地产生过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脚下,宗教陈规的约束使他在一个全新环境里无所适从。短时的迷惘与摸索之后,他终于放弃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模仿,坚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并兼收并蓄其他宗教教义,接受了英国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伦敦大学的律师资格。学成归国后,他开始在孟买从事律师业务,却历遭挫折。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临阵怯场而砸锅。半年后打道回府,在家乡拉奇科特靠兄长和亲友的资助维持律师业务。律师业务的毫无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环境,使他倍感苦闷压抑。当有个来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处理时,他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历程。

在南非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无所不及的英国殖民地,甘地作为有色人种先后遭遇到了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难驱使他走上了领导南非印度人反种族歧视的斗争,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这块充满种族歧视的土地上,甘地对他曾经倾慕过的西方文明产生了否定,培养和锻炼了自己从事公众工作的能力,掌握了作一个成功律师的秘诀,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观、社会政治观。他在南非领导的艰苦卓绝的反种族歧视斗争,为南非印度人争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权利,他从中也试验成功了一种有效的武器——真理与非暴力学说及其实践。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国初年,他坐三等车游历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别的祖国。一年以后,他开始发表演讲,宣传自己的主张,从事非暴力斗争,试验并发展了非暴力学说。他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换取英国的开恩,给予印度自治。“一战”后殖民当局的种种作为使甘地由一个英帝国的忠实追随者变成了不合作者。1919年3~4月间,为抗议反动的“罗拉特法”,他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由于殖民当局的血腥镇压和群众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布暂缓非暴力抵抗运动,试图与政府合作,但英国政府继续在哈里发与旁遮普问题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在印度全民反英斗争高涨的形势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趋于成熟,并率先在哈里发运动中发起群众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构、法院、学校、封号与洋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而推广为全民反帝斗争形式。

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特别会议和12月的那普尔年会正式通过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及甘地起草的党纲,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争取“印度自治”成为国大党的现实斗争目标;国大党也因此由一个少数上层分子主要依靠宪政手段从事活动的团体变成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依靠群众性直接斗争进行全面反帝斗争的现代资产阶级政党。甘地在国大党内的领导地位也因此确立。此后,不论甘地是否在国大党内任职,他始终是国大党的“灵魂”,左右着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方向。1922年2月,因运动中出现暴力事件,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挫伤了士气,引起国大党内的思想混乱。甘地也身陷囹圄。出狱后甘地致力于重振民心士气。

1929年12月31日,国大党拉合尔年会通过争取印度独立的决议,并授权甘地领导新的不合作运动。1930年3月他率领78位志愿队员开始“食盐长征”,揭开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序幕,给英殖民主义者以巨大打击。运动进行中甘地又与总督谈判,并出席圆桌会议,群众运动因此而松懈,被英国残酷镇压下去。1934年10月,甘地因与国大党领导层再次出现严重分歧而宣布退党,但仍在关键问题上指导国大党的工作。1939年9月3日,英国代表印度宣战后,甘地的极端非暴力立场与国大党领导机构的有条件支持战争的主张发生尖锐冲突,以致他两次被免职,又因英国政府顽固不肯满足国大党的要求,国大党两次请甘地复出。这期间,甘地的反帝立场进一步发生变化。

1942年4月,在印度国内广大群众反英情绪高涨和日本侵略者迫近印度的形势下,甘地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口号,并先后发起了1940~1941年第三次不合作运动和准备发动第四次不合作运动,均被英国镇压下去。甘地入狱直到1944年5月。战争结束后,处于内外交困的英国政府慑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再起的压力,答应印度独立的要求。但因印、穆两教的分岐对立由来已久,加之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印、巴分治已成定局。甘地为维护印度统一不懈努力,终无回天之力,只好接受分治。

独立后甘地获得了印度RM和国大党的崇高敬意,但他却大权旁落,其终身为之奋斗的非暴力理想也被束之高阁。而对分治以后的宗教仇杀与混乱,甘地殚精竭虑,利用自己的威望与绝食帮助平息了大规模教派仇杀,自己却成了教派冲突的牺牲品,死在了一位狂热的印度教徒的枪口之下。

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是举世公认。他具有赤诚的爱国热诚,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执著信念;坚强的意志,坚韧的耐心,随机应变的本领;他待人谦恭、诚实、光明磊落,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他注重实际,反对空谈;他关心下层RM疾苦,善于体察民情并始终与RM群众打成一片;他生活清苦,安贫乐道;他尊重女性,提倡人的精神完善和社会和谐;他的道德修养堪称楷模。正因为如此,甘地这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东方人博得了不同民族、信仰和阶级的人的景仰和爱戴。

他被人们称作“巴普”,意思是父亲,因为他是20世纪印度的国父。即使在印度从英国统治者手里争得独立之前,很明显甘地就已经是3亿8千万印度人争取自治斗争中的关键人物和领袖。“Mahatma”(一般汉译为“圣雄”)来源于梵语的敬语mahatman,原意“Great Souled”,伟大的灵魂。这是在他授予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Gurudev”(意即“伟大的导师”)的称号后,1915年泰戈尔赠予他的尊称,意为合圣人与英雄于一身。这个头衔的使用也在印度以外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地接受,部分的反映出在他的时代印度和英国的复杂关系。无论如何,这个头衔的广泛使用,是同世界上对甘地这样一个对于非暴力和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极其执著的人的广泛接受相一致的。
甘地远不只是一个聪明的律师、优秀的演说家、坚定的人权战士和政治领袖。他还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政治领袖的典范。他写过一本有关他早年生活的书,书的标题是“我体验真理的故事”。奥秘就体现在这个标题中。他可以无拘束地谈论他的失败和他的困难。他犯了错误时,就自动承认错误。

他拒绝从他的政治活动中获取任何利益。在他回印度之前,他就决定要像穷人那样生活,决不占有财富。他在印度旅行时,坐的是硬座,从不预订座位,而是跟农民和其它普通百姓在一起。在城市里,他拒绝乘坐人力车——一种由赤脚男人拉着的两轮车。他吃得很简单,从不吃肉。他早晨起得很早,然后坐在纺车旁纺棉线。他认为从领袖到最穷的农民人人都应该准备干重活。

甘地奉行的苦行僧式的个人克己生活制度包括素食,独身,默想,禁欲,一周有一天不说话,放弃西方式衣服而穿了印度土布做的印度传统服装,用纺车纺纱,参与劳动。
尽管他去伦敦时,尝试吃肉,但是他后来变成一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他在伦敦求学时对此写过几本书。在印度教和耆那教中素食主义是根深蒂固的。他的家乡就有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他尝试不同的饮食,最终相信素食足以满足人体的最小要求。他也曾很长时间不进食,并以此作为政治武器。

在他三十六岁时,他禁欲,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禁欲主义者。禁欲是受印度教的影响。但是他没有离婚。据说他的这个决定没有同他的妻子讨论,而是直接向她宣布的。

甘地每周一天不说话。他相信沉默带给他内心的平静。这来自于印度教中的力量来自于“沉默”(mouna)和“平静”(“shanti”,梵语音译。)。他在沉默靠在纸上写字来交流。从他三十七岁开始的三年半里,甘地拒绝读报纸。他认为尘世的喧嚣比他的内心的不安更加不堪。

在从南非的成功法律工作回到印度后,他放弃了代表富有和成功的西方式衣服。他的意思是要穿的能够被印度最贫穷的人接受。他宣扬使用家庭纺织的土布(khadi)。甘地和他的跟从者使用纺车自己纺的布做衣服。这对英国的权力集团是一个威胁。如果印度人因为没有工作而空闲时,他们从英国那里买衣服。如果印度人自己做衣服,英国的工业就空闲了。后来国大党的党旗中就有纺车图案。

他经常说他的价值观(是从传统的印度教信仰演化来的)很简单,那就是:真理(satya)、非暴力(ahimsa)。甘地把非暴力抵抗看成是实现政治理想的主要手段,认为这是勇敢者的武器。他在一篇题为“武力政策”的文章中说过:“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甘地的哲学和非暴力不合作(satya, ahimsa)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响。非暴力(ahimsa)的概念在印度的宗教中长久以来就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对于此都有重述。甘地在他的自传“我的对于真理的实践经历”(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揭示了他的哲学和生活方式。

“非暴力”也是帕坦伽利大师在《瑜伽经》中提出了瑜伽的八分支的第一分支里的第一条。第一分支制戒 Yama,指为改进外在行为所需遵守的行为规范,自制。包括:非暴力、诚实、不偷盗、节欲和不贪婪。如果从这个角度上看,甘地是真正的瑜伽行者。

艾扬格对甘地非常崇敬,他晚年在《光耀生命》中多次提到甘地,他在书中写到:

“我那个世纪的伟大甘地,以其非暴力与诚信原则的完美实现,解放了印度,改变了整个世界。他的非暴力不但消解了英国人的强权,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被征服印度民众中所蓄积的愤怒与暴力。”

“然而,我们也应该指出,甘地的极端苦行,比如长时间的禁食,也是针对他自己的一种暴力;他想以此来唤醒世人看清人们彼此伤害的现实。”

“比如甘地,在他遭到误入偏执狂枪击而行将谢世时,仍一心不乱。”

时间到了1948年,也就是印度独立的第二年,艾扬格开始教授克里希纳穆提修习瑜伽,时间持续了20年。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